所见
袁枚〔清代〕
牧童骑黄牛,歌声振林樾。
意欲捕鸣蝉,忽然闭口立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牧童骑在黄牛背上,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。
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,突然就闭口不再发出声音,一声不响地站着。
注释
牧童:指放牛的孩子。
振:振荡;回荡。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。
林樾(yuè):指道旁成荫的树。
欲:想要。
捕:捉。
鸣:叫。
立:站立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李丹,孟勋主编.小学生必背古诗词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13.06:138
创作背景
袁枚辞官后侨居江宁,在一次旅途的路上偶然看到颇有趣致的情景,触发了诗人的诗兴,便写下此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本社.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[M]. 长春:吉林美术出版社, 2005.05.第145页
2、
章月根主编. 学而时习之 上[M]. 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, 2010.10.第9-10页
赏析
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,不着痕迹。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,旋律突然加快,从而形成一个高潮。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、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,“骑”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,“振”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。通过“骑”和“振”两个动词,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、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。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,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“忧愁”二字。正因为心中欢乐,才不禁引吭高歌,甚至于遏行云,“振林樾”。
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。第三句是过渡,是作势。写牧童的心理活动,交代了他“闭口立”的原因,也是全诗的转折点。第四句,急转直下,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,戛然而止。“忽然
简析
《所见》是一首五言绝句。此诗描写诗人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,通过对牧童的动作、神态变化的描写,表现出牧童天真活泼、机智灵活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,呈现出一派天真快乐之景,颇具童趣。诗中所描绘的和平、宁静、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,所刻画的活泼、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,表现出一种“真性情”,直接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受,看似闲情逸致,实则寄托其情思,用语活泼自由、浅显明了。
袁枚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广收诗弟子,女弟子尤众。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,与赵翼、蒋士铨合称“乾隆三大家”。 162篇诗文 514条名句
明史·左光斗传(节选)
张廷玉等〔清代〕
左光斗,字遗直,桐城人。万历三十五年进士。除中书舍人。选授御史,巡视中城。捕治吏部豪恶吏,获假印七十余,假官一百余人,辇下震悚,出理屯田,因条上三因十四议,诏悉允行,水利大兴,北人始知艺稻,邹元标尝曰:“三十年前,都人不知稻草何物,今所在皆稻,种水田利也,”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,索戚畹废庄,光斗不启封还之,曰:“尺土皆殿下有,今日安敢私受。”阉人愤而去。杨涟劾魏忠贤,光斗与其谋,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,忠贤暨其党咸怒。及忠贤逐南星、攀龙、大中,次将及涟、光斗。光斗愤甚,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,拟十一月二日上之,先遣妻子南还。忠贤诇知,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。群小恨不已,复构文言狱,入光斗名,遣使往逮。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,声震原野,缇骑亦为雪涕。至则下诏狱酷讯。许显纯诬以受杨镐、熊廷弼贿,涟等初不承,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,冀下法司,得少缓死为后图。诸人俱自诬服,光斗坐赃二万。忠贤乃矫旨,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,不下法司,诸人始悔失计。容城孙奇逢者,节侠士也,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,倡议醵金,诸生争应之。得金数千,谋代输,缓其狱,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,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,年五十一。光斗既死,赃犹未竟。忠贤令抚按严追,系其群从十四人。长兄光霁坐累死,母以哭子死。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,疏趣之,由是诸人家族尽破。忠贤既诛,赠光斗右都御史,录其一子。已,再赠太子少保。福王时,追谥忠毅。
盖士人读书
曾国藩〔清代〕
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;有识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